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0月10日

三百年來的音樂家(浪漫時期)

  根據音樂史學家D. Grout的論述,浪漫時期具有下述的八種雙重性格:
1. 音樂與文字
西歐器樂音樂發展至十九世紀已達極致的境界,理應成為古典音樂的主流,然此時期作曲家對於詩與文學的喜愛,
特別是透過與詩人、文學家、劇作家的沙龍聚會型態,將音樂與文字做了緊密的結合,促使了藝術歌曲(Lied)與
主題音樂的新生。
 
2. 群眾與個人
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十九世紀的歐洲形成廣大新興的中產階級愛樂人口,二千人座位的音樂廳在歐洲各主要的都
會區陸續興建,以迎合這批廣大的愛樂族。十八世紀貴族與音樂家之間亦師亦友的親近關係,相對狹窄的音樂社交
生態環境,被上述新興的中產階級愛樂者給改變、稀釋了。音樂家與聽眾因而有了距離,但舞台上的天王巨星也因
此應運而生,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 1840)與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1886)
就是其中的代表。
3. 職業的與業餘的音樂演奏
在十九世紀不只職業音樂家的人口增加,更由於工業革命後機器可大量製造樂器而大大降低其成本,致使一般中產
階級家庭都有能力購買鋼琴等樂器,成為家庭音樂會的核心樂器,也因此家庭音樂會成為居家生活的主要休閒活動
之一,從而培養了許多業餘音樂演奏者,自此職業與業餘成為推動古典音樂的兩大主軸。
 
4. 人與大自然
十九世紀都會區的興起,將人類居住的環境區隔成城市與鄉村兩大部分,雖然音樂家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在城市裡,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反而促使音樂家有時候必須脫離都市的群居生活,到鄉間擁抱大自然尋找創作的靈感,貝多芬
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
5. 科學與非理性
十九世紀是自然科學快速擴張追求知識精準的世紀。相對於科技的精準與務實,音樂作為人類夢想的表達,勢必要
跨過自然科學理性思維的種種約束,進入一種非理性、冥想的層面,才得以解脫釋放心靈的枷鎖,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 1869)的〈幻想交響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6. 唯物論與理想主義
十九世紀以前建立在以宗教為基礎的音樂創作,進入到十九世紀以後,個人的或國家的理想色彩超越了傳統的教會
,成為十九世紀浪漫的理想主義,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的〈德意志安魂曲〉就是一個最好
的例子。另一方面由於工業革命所形成的資本家,造成社會新的階級對立,為消弭此社會不平等之現象,遂有馬克
斯(Marx)與恩格斯(Engles)發表的〈共產主義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1848),宣揚國際的社會主義
理念的唯物論。
 
7. 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世界主義)
〈國民樂派〉是音樂上對國家主義的另一稱呼。十九世紀以前所謂的古典音樂世界,幾乎等同於義大利音樂,不
論其所使用的音樂術語,或是作曲形式,或是演奏樂器,都源自義大利。另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羅馬的教皇名
義上仍是歐洲各國國王的皇帝,對於歐洲君主政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如何脫離義大利文化的影響,造
就自己國家民族的「本土」音樂,成了十九世紀的主要音樂運動。一般認為〈國民樂派〉始於德國的德勒斯登(D
resden),後陸續在歐洲各國展開,例如波西米亞(捷克)史麥塔納(Bed?ich Smetana, 1824- 1884)的〈莫爾
道河〉與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 1957)的〈芬蘭頌〉都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浪漫時期音樂的特質
,在於強調異國風格音樂素材的運用,例如東歐地區民族音樂素材,甚至於採用東方文化的故事情節,像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的歌劇〈杜蘭朵公主〉與〈蝴蝶夫人〉,具體顯示古典音樂的國際化。
8. 傳統與革命
十九世紀的傳統指的是十八世紀古典時期的音樂理念—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延續這種理念的
音樂家有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 1828)、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 1847)、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 1856)、布拉姆斯等;相對於古典音樂的傳統,另有一批音樂家持不一樣的看法,
認為音樂須具備文學、戲劇的主題與情節,德國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 1883)所標榜的〈音樂歌
劇〉(music drama)就是此種理念的實踐,其他尚有類似主張的音樂家像李斯特的交響詩與白遼士的〈幻想交響
曲〉皆屬這類型的創作者。十九世紀古典主義支持者與所謂標題式的創新者,成了浪漫時期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