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西元1600年前的音樂世界

古典音樂的發展是伴隨著歐洲文明的腳步而走的,從羅馬帝國的逐漸崩潰到所謂的「文藝復
興」(Renaissance)十五世紀的開始,在這漫長的一千多年的所謂「中古世紀時期」(Mid
dle or Medieval Ages),歐洲大陸度過了一個以神權與皇權為主的「封建社會」。教會的
神職人員、城堡裡的國王貴族與城堡外的農民,構成整個社會的主體。除了神職人員,佔人
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甚至於貴族都是文盲,所以所謂的「古典音樂」被狹義地侷限於宗教禮
拜儀式中,擔任伴奏的角色。
聲樂作品是中古世紀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的核心,其中以教皇格雷果一世(Pope Gregory
Ⅰ)而得名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是其代表。<格雷果聖歌>是以拉丁文
詠唱的無伴奏單聲部旋律,象徵超越世俗的教會聲音。
中古世紀的民間音樂並沒有因為教會的獨佔優勢而停滯,反而是透過旅行各地的詩人音樂家
,例如法國南、北方的吟遊詩人(troubadours 與 trouveres)所創作的歌曲,扮演著世俗
社會資訊傳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據統計共約有1650首這類型歌曲的旋律與詩詞被保存
下來。
器樂音樂的發展再這段時期是微不足道的,一直到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隨著宗教
的改革與社會對於全人教育新理念的推展,音樂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明顯的改變:從
以教會為中心的音樂活動,漸漸移轉至宮廷中,自此國王、王子與公爵間競相延攬最好的音
樂家作為自己藝術修養之指標,成為古典音樂發展的最大推力。音樂家們不論是作曲家、聲
樂家或器樂家由於上述之轉變,因此開始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音樂活動的重心從單一的教會宗教音樂開展至社會其它層面,因此過去
獨尊聲樂作品的現象不再。自1500年初開始器樂音樂開始受到重視,起先大量的聲樂曲改編
給器樂演奏,之後愈來愈多為樂器創作的音樂出現,且其中大部分為舞蹈所寫之舞曲或是為
娛樂活動所作之應景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樂器有:直笛(Recorder)、蕭姆管(Shawn,雙簧管與單簧管的祖先)
、短號(Cornett,比小喇叭聲音還高的喇叭)、低音號(Sackbut,伸縮喇叭的祖先)、魯
特琴(Lute)、古提琴(Viol,小提琴家族之前的弓弦樂器家族)、管風琴與大鍵琴。在古
典音樂中所有的樂器類別:弓弦樂器、撥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鍵盤樂器與打擊樂
器,均在此時期出現最早的雛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