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家或許不知道中國音樂以前很盛行,但是肯定的是,西洋音樂比過了中國音樂!為什麼呢?網路上的神之左手 惡魔的右手是這樣的:
全球殖民時代是帝國主義作為宗主國對殖民地在軍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主權等方面
的統治或控制時期。 “後殖民主義”在學術上則是一個紛爭不一的比較複雜的概念。但有
一點,後殖民主義有一種顯著的觀點就是: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藝術的價值與傳統具有一
種強烈的優越感,並作為跨文化的普適性標準,被認為是居於世界文化主導地位的。
學者們在對中國音樂進行討論的同時,認為原有中國音樂落後有如下幾方面問題:
譜法不精確,不統一;
偏重技術、不做理論上的研究,不求改良進步;
在教學上墨守舊法,缺乏進取的精神;
無真正的音樂教育機關之設立。
客觀地分析了造成中國音樂落後的原因,諸如“西樂記譜法的準確,樂器的精密,樂隊組織
規模之大,演奏技術科學化,作曲法之講求,確實比中樂進步。
而否認原有中國音樂落後的人,則以“相對價值觀”“多系演化觀”為依據,否定不同地區
音樂之間的可比性。認為世界各民族音樂是在多個不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中演化的,故不能
以某一系的音樂價值觀念為準來衡量他系的音樂文化。
音樂無絕對、客觀的價值,而是一種相對主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價值。因此,他們強調
每個民族音樂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有文化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種音樂都不存在落後
與否的問題。
的確,不同音樂間做價值範疇內的比較,複雜而困難,然而誰都不能否定西方專業音樂的和
聲規範性、曲式結構的合理性、多聲複調的精密性以及記譜法的先進性。從這個意義上說,
中國的“國樂”就是不如“西樂”。
當然,原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確有它自身優勢的一面,它極為講究韻味,且裝飾性很強,從審
美文化角度來說,它偏重於“線”的表現,顯示出極為細緻的色彩變化,這點甚至使國外音
樂大師也為之讚歎。
但是,我們音樂學者在作深層分析時,必須冷靜、客觀、科學、求實。我們不能僅僅有“單
音音樂”的優勢而沾沾自喜,而排除一切其它音樂的優秀成果與經驗來充實自己音樂的不足
。過份強調本國音樂優勢的一面,而忽視其根本的,絕對落後的一面,只會給自身音樂的發
展帶來極大的危害。
對如何處理中西音樂關係不外乎三種看法:
1.認為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沒有價值。
2.認為應以西代中,因為國樂大部分都是單聲部、單旋律,這些比西方的和聲要落後很多,
所以應照搬西方音樂為我所用。
3.認為應堅持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中心,借鑒西方優秀的音樂文化為輔助。歷史事實已經證明,第一種觀點是錯誤的,那樣只能造成中國音樂文化的封閉、落後、裹足
不前。第二種觀點也是片面的。若以西代中,就扼殺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不是只有西樂可以
稱得上是藝術音樂的。完全照搬西方創作技法,連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喪失了的中國音樂,那
還能叫中國音樂嗎?
對待中西音樂關係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第三種觀點,即藉鑑西方音樂時,第一要把握一個“度
”,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西方音樂的精華融進我們自己的音樂,使其盡量完美地配合
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促使國樂很好地發展;第二,要看所借鑒的方面是否適應國樂。 有些
否定中國音樂落後的人甚至認為中西結合是錯誤的,認為“西化”的音樂給中國音樂造成了
嚴重的自性危機,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上世紀以來,中國的新音樂在傳統的基礎上,吸納西洋作曲、和聲、曲式、複調等技法來充
實自己,這些顯然對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現代音樂人才輩出、作品層出
不窮,各種樂隊如雨後春筍,既有中樂樂隊,也有交響樂隊,還有中西結合的樂隊等等。音
樂作品既有純民族器樂的形式,也有以民族音樂為根基的大型管弦樂、交響樂等。這一切都
沒有使中國傳統音樂產生“自性危機”,相反,他們使中國音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挫傷,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能正確地評估傳
統文化的價值。今天,振興民族文化的前提就是要調整心態,把立足點重新放回到自己傳統
的基礎上,審視過去,展望未來。吸收、借鑒西方優秀的東西無可非議,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要與民族的文化相融合。
21世紀將是一個複興各民族文化的多樣化世界,所以,必須走自己的路,力求創作出具有鮮
明中華神韻的高水平作品,立於世界音樂之林,再現輝煌,為人類文化做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